INFORMATION
INFORMATION
以人為本,創造與分享
引子
經過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聯合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機構專家函審、答辯會審和現場核查,決定推薦“清河經濟開發區水環境污染綜合治理項目”等 6個案例為“工業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第二批)”。
評審背景
工業園區是我國工業企業的集聚區和當地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源泉,因其污染物排放強度大而難處理、涉及面廣而管理復雜、治污成本高而財政難以兜底等特點,已成為各地環保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其污染治理成效直接影響著區域環境質量改善情況。
為進一步推動《環境保護部關于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實施意見》(環規財函〔2017〕172號)落實,引導和支持工業園區開展第三方治理工作,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于2018年11月聯合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華環保聯合會、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E20環境平臺等單位,共同開展了“工業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第二批)征集”活動。
經過專家函審、答辯會審和現場嚴格核查,中持股份報送的“邢臺清河經濟開發區水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從眾多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與另5項案例入選,共同被推薦為“工業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第二批)”,并作為污染治理類案例予以發布。
案例概況
清河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位于縣城南部漓江街南側豐收渠西側,于2010年12月建成投產,承擔著清河經濟開發區7.5平方公里內全部企業生產廢水、生活污水的處理,設計規模2萬噸/天。
由于原設計工藝缺乏園區污水排放特點選擇針對性工藝路線,未在綜合權衡園區企業排水、污水廠運營與政府監管間關系基礎上匹配相應的管理措施,沒有建立有效的治污成本收支渠道,導致原污水廠無法正常運行和承擔園區水環境治理的重要功能。
2015年3月,邢臺清河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與中持股份簽訂了《清河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投資改造和委托運營項目特許經營協議》。
中持對整個園區排水情況進行詳細調研后,在當地環保監管部門牽頭下建立了上游企業排污標準和監管體系,并由中持投資約1500萬元對開發區污水處理廠進行技術改造和第三方專業化運營,服務期限20年。
項目實施當年出水水質即穩定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年減排COD 524噸、氨氮35噸。
專家評審意見
評審專家認為,本案例是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ROT(改擴建-運營-移交)模式的典型代表。
意見表示,該項目通過污水處理廠的改造優化和采用智能排水管控系統,既實現了園區污水處理穩定達標排放和有效監管,又從技術手段上保障了第三方運營單位的收費權益,對類似園區污水處理設施改擴建項目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中持工業園區綜合環境服務模式
工業園區綜合環境服務模式(IES),是中持在工業園區水環境治理服務中凝練出的重要理論和實踐成果。
相較于傳統單一的末端治污設施建設與管理項目,中持首次提出工業園區環境治理的三項基本原則,即技術可持續、管理可持續、財政可持續。
技術可持續
創新性提出ROT(改擴建-運營-移交)模式,由中持自行投資、自行出具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污水廠技改投用并達到合同約定考核標準后,由政府方按效付費,確保達標。
通過在污水處理廠改造中增加了水解調節池、高效澄清池和臭氧脫色等工藝單元,優化處理工藝路線、提高了耐沖擊負荷,實現穩定達標排放。
同時,中持還對園區主要排污企業的污水處理站延伸開展了設計消缺、工藝參數優化、設備置換維修等技術改造,并逐步對這些企業的污水預處理站進行專業化委托運營,減少對污水處理廠進水沖擊影響,既拓展了其盈利空間又保證了來水預處理效果。
財政可持續
通過排污權預售等手段,推動企業排污收費制度的建立與實行,將收費重點轉移到供水環節,融合成熟的智能水表和遠程管理技術,根據企業的生產和生活用水情況,確定相應的排污量,以此約束各企業的亂排放現象,用經濟手段促使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從源頭消除了企業偷排偷放動機。
排污企業通過IC卡充值繳納污水處理費,當污水排放超過所購排放量時,控制閥門自動關閉,污水無法外排,有效解決了排水收費難的問題。
管理可持續
園區內企業排口均安裝排污總量自動監控系統,便于環保部門在線監測COD、氨氮、總氮、總磷、流量等指標,并可對超標水樣自動留樣和遠程取樣。當在線儀表檢測到出水指標超過設定值或超過環評批復水量時,出口電動閥門自動關閉,將水回流到企業廢水池重新處理,確保企業無法外排超標污水。
同時,中持通過建立園區企業排水檔案和定期進入企業污水處理站取樣分析、比對測試,對企業污水處理站運行情況進行監督,并書面上報政府主管部門,全面杜絕偷排情況發生。
IES模式的全局性價值創造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